首页
关于致慧
产品与服务
医疗科普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亚健康知识
亚健康知识
发布时间:2018-12-28

1.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作为20世纪后国际医学界的新视角,现在国内外学者虽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其定义还没有统一。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人都存在似病非病、似健康非健康的一种中间状态,并且 把这种介于健 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之为 " 第三状态" 。亚健康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一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二是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三是排除疾病方面的虚弱和疲劳状态;四是在心理、生理、道德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欠完美状态。怎样提高健康人数比例,降低亚健康人数比例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 界的热点研究内容。

2.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亚健康研究文献的进行梳理,发现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年龄性、职业性和地域性,并与年龄大小、工作压力、学历高低成正比关系。

年龄方面,亚健康多发人群为青壮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美国人每年有600万,大多在20-45岁之间,成年人中的比例为25%~48%。而作为新兴的亚健康大国,我国亚健康人群比例为60% ~70%,统计表明我国高发人群是35~45岁,并且多数为脑力劳动者。职业方面,亚健康多发生在脑力劳动强度大、生活节奏快、工作负荷 大的白领人群中。一项来自日本公共卫生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35% 的员工存在CFS(慢性疲劳综合征,即亚健康)的困扰。相关研究表明,我国60%~70%的中年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处于亚健康状态,而25~35岁的人群上升速度惊人。大学生中40%-50%有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75%的中青年高级职称知识分子有亚健康状态;企业员工亚健康在44%-65%之间,机关干部为51%;中小学教师为51.23%-61.17%;高校教工为43.90%-69%;护理人员为51.5%-57.0%;空勤人员为53.7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亚健康的发生与脑力劳动、工作压力大小、工作负荷 大小等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地域方面,亚健康多发地为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中国健康学会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超过百万的16个城市中,亚健康发病率前三位 从大到小依次为北京(75.31%),上海(73.49%),广东(73.41%)。相关 专家认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容易发生亚健康其主要原因是快速的生活节 奏,使得人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中,很容易形成亚健康状态。此外,亚健康发生日趋年轻化,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心理 以及身体等各方面。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亚健康检出率在41.1%- 64%之间,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升高亚健康的发生率升高,重点中学高于普通中学。但目前我国对亚健康的研究大都是横断面的,缺乏相关的论证效能,还比较局限,需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取得更高质量、高价值的研究成果。总之,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中间状态,若积极应对,消除不利因素,亚健康则转化为健康;倘若放任其发展不管,机体免疫系统极限一旦被突破,亚健康症状便会转化成各种疾病的发生。 

3.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

亚健康的病因机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虽然世界各国有关亚健 康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但对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还不够明确,没有统 一的系统研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面:遗传因素、个性因素、心理因素 。

遗传因素:在亚健康状态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引起的个体 特性差异起着某种特殊作用。如生物钟的低潮导致生物节律的紊乱,开始老化的机体器官出现体力不支,人体的自然衰老,都可引起人体亚健康。亚健康的发生具有家庭聚集性;个性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其生理表现都有一定差异,且和疾病 的倾向性有关系。处于病理、不良体质的人不仅躯体表现出亚健康症状 且其心理状态也易出现亚健康问题,进而影响身、心各方面的亚健康状 态。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前临床或潜临床状态;美国心肺血液研究 所研究显示, A型人易患亚健康;心理因素:相关专家分析,影响亚健康的实质主要是行为异 常、情绪激惹、心理应激等心理问题引起的,还与个性特征、性格怪癖及人格缺陷密切相关。 

客观因素 :一、社会因素。跟随这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科学技术的 迅速提升与进步,现代人为了适应高速的现代化发展,对自我要求也必须 越来越高,为了是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就必须公式化、机械化的生活,工作 和学习占去人们的大部分时间,精神长时间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极易使 躯体免疫系统、分泌系统等机体紊乱或失调,进而引起亚健康的发生; 二、生活习惯及行为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报告显示:人类的长寿和键康,60%依靠自己建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全世界人类死因的60%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而发达国家已高 达70%~80%,发展中国家也在50%~60%之间。我国已发布的发病率排在前三名的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占全部死因的67.6%;不良生活方式和生物因素的比例为:心血管疾病(45.7%:29%); 脑血管疾病(43.3%:36%);恶性肿瘤(43.6%:45.9%)。换言之,目前死 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疾病的人达到三分之二。饮食结构因素,由于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摄入饮食中的高热 量及高脂肪类食物也越来越多,最终会引起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等亚 健康问题的发生。而肥胖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各类疾病。据 统计,目前肥胖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40 岁以下的人 85% 超重。三、人际关系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的越来越复杂化及多变性,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情感变得淡漠,交往也越来越倾向形 式、表面、物质方面,社会关系及友谊越来越疏远,人们的烦恼感越来越 多。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缺乏社会支持是引起躯体和心理亚健康问题的 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四环境因素。由于不断恶化的生活环境(如水源,食物,空气,微 波、电磁波、噪声干扰,噪声污染及其他化学、生物、物理因素污染),长期 生活在这种不良环境中,人体细胞及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不能得到 有效发挥,进而使人体代谢失衡,成为亚健康的高危因素之一。   

4.亚健康状态产生的防治 

由健康到出现机体症状,是一个从量变再到质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亚健康与健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健康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亚健康,而亚健康如果通过有效的干预防治方法也同样可以转化成健康状态。 

一、自我心理调整,保持心态平衡。 

二、良好的生活方式。适量体育运动锻炼,均衡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限酒,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亚健康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三、合理营养。合理膳食的原则是摄入平衡,多吃杂粮,营养全面,品种丰富,按需而入,饮食有度。

四、定期体检。 加强健康教育,强化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应对亚健康发生率上升的态势。 

五、全面完善医疗服务。 ①心理调节:多项研究表明,通过专业心理调节能够有效改善亚健康状况。具体包括生物反馈疗法、森田疗法、认知疗法等。 ②医学调节:如通过推拿按摩、药物、食疗等方式遵照医嘱来调节亚 健康状态。 ③生物-物理调节:如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PMR)是一种生物-物 理调节法,李玉红等研究结果显示,PMR结合常规疗养能有效改善军 队在职干部亚健康状态。 ④音乐调节:由于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振动系统组成的。当人处 于亚健康状态时,体内系统节奏便处于异常状态,和谐的音乐节奏能够有 效协调人体的各种振频活动,进而调节亚健康。